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系爲密切的動物食物,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着很深的曆史淵源,影響着我國文字、飲食、道德、禮儀、美學等文化的産生和發展。
漢字是世界上曆史悠久、使用廣泛的文字之一。漢字的起源和發展,與漢族的文明緊密相關,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,漢字中隐含着爲豐富的信息,是記錄、反映、揭示中華民族上古文化發展過程爲有力的“原始記錄”。我國早期的文字猶如古文化的化石,記載着古文化和古人的觀念。漢字就像一副标本,傳承着中國的古代文化,羊文化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。
漢代許慎釋“羊”字說:“美,甘也。從羊從大。”明末清初屈大均套用許慎的模式,在《廣東新語》中說:“東南少羊而多魚,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,西北多羊而少魚,其民亦然。二者少而得兼,故字以‘魚’、‘羊’爲‘鮮’。”
“羊”、“祥”通假。西漢大儒董仲舒有雲:“羊,祥也,故吉禮用之。”《漢書·南越志》記:“尉佗之時,有五色羊,以爲瑞。” [5]
舊時漢族民間有“送羊”的歲時風俗,“六月六日陰,牛羊貴如金。”又以爲屬馬、狗、鼠者忌羊日,屬羊者忌鼠、牛、馬、狗日。
廣州号稱羊城,源于美好的傳說:周夷王時,五個仙人騎着口銜六串谷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(廣州古名),将谷穗贈給人們,祝這裏永無饑荒。仙人言畢隐去,羊化爲石。如今,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,其上矗立着一座高11米的石雕,成爲聞名海内外的城市雕塑——五羊雕塑。
在明朝,民間就有這樣一個說法:“牛吃草,如澆;羊吃草,如燒。”意即牛吃了草,草還可以長起來,而羊吃草會把草根毀掉。